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研学动态

研学旅行如何避免“游而不学”?来看看这位老师的做法

时间:2022-02-16点击量:1610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研学旅行是学与行的有机结合,是最接近教育本源的学习方式。

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财政部、交通部等在内的11个部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首次确定研学旅行的内涵,即“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它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研学旅行倡导让学生“边行边学”,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增强与他人、社会、自然的联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

纵观现实,却发现许多研学旅行活动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学生“游而不学”的现象。

一、研学旅行“游而不学”现象反思

继“班级文化与班级特色”之“家长智慧课堂——《东方大港》”的微讲座后,时隔两个星期,笔者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洋山深水港研学旅行活动”。

因是外出活动,学生格外兴奋。但大家似乎并不关注活动本身,而更关心“零食可不可以吃”“手机可不可以带”。在参观洋山深水港码头之前,场馆工作人员先播放了一段有关洋山深水港建设的宣传片,学生们在偌大的场馆内左顾右盼,静心不下,个别学生看到洋山深水港模拟造型内侧有通道,便开始来回跑动,场面一度混乱。在洋山深水港码头的观景平台上,带队教师想召集大家留一张合影,都无法顺利完成。笔者带这个班级近一年,在学校里,班风班纪良好,而此次特意设计组织的研学旅行,却着实让人力不从心。

活动结束,我反思:组织此次研学旅行,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学生出去兜一圈,见见世面吗?整合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只是为了让学生的参观考察更便捷、更顺利吗?活动之后,还能留下些什么?

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旅行,而是一种教育活动。如果说这是一次“演练失败”的研学旅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育性缺失。

进一步深究,可以看到,教育性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研学旅行的理解不当

教师方面,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由学校策划组织,班主任带队参与。此次研学旅行,是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任课老师策划组织活动。

一方面,班主任、任课老师缺乏研学旅行活动策划组织的经验。

另一方面,对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方法策略思考不够,导致状况连连。

学生方面,同样缺乏对研学旅行的正确理解,误以为研学旅行就是走出校门,即可完全自由、放松,与学习无关。因此,学生只觉得好玩、开心,而不是将关注点放在研学旅行活动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上。

2.对研学旅行的设计缺失

研学旅行以旅行为载体,以研学为主旨。需要策划组织者具备设计思维,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失。否则,就容易出现活动目标不明确、主题选择不清晰、活动内容与学生兴趣能力不匹配、运行形式不规范等问题。

譬如,由于此前没有与场馆工作人员进行深入沟通,共同参与设计活动内容,而负责接待的场馆工作人员又不太了解学生的兴趣与认知水平,所播放视频的专业性较强,离学生的生活认知比较遥远,而没有安排有趣味性的知识问答或适合学生观摩的情境展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游而不学”“学而不研”,活动流于形式。

3.对研学旅行的实施管理不足

在研学活动开展之前,一方面没有划分小组、确定组长、明确学习任务,因学生没有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入场馆,只能是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走。

另一方面,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行为规范教育及明确研学旅行的具体要求,如:文明礼仪、路队要求、参观秩序、注意事项等,导致学生由“圈养”变成“散养”的状态,难得在上学期间外出活动,他们的激动兴奋超过了研学旅行中的体验收获。

活动过程中,在学生提出能否吃零食和能否带手机的时候,老师没有敏锐地觉察到学生对研学旅行的认知偏差,及时做出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在没有形成研学旅行的学习经验和已经形成在校学习规则之间形成鲜明反差,在不具备较高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情况下,研学旅行的活动效果差强人意,甚至有违初衷。

二、增强研学旅行教育性的实践探索

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此前的状况,在前期的学生访谈、问卷调查基础上,笔者又策划了一次“探寻绍兴文化之旅”的研学旅行。

从教育价值引领、教育主体参与、教育内容设计、教育形式及教育评价等方面,增强研学旅行的教育性。

(一)目标定位适切,实现价值引领

在绍兴开展此次研学旅行,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绍兴是中国著名的江南水乡、书法之乡,也是教育家蔡元培、文学家鲁迅、开国总理周恩来、民主革命志士秋瑾的故乡,被称为“名士之乡”。绍兴人物荟萃、文化荟萃,众多名家、文化史迹、人文景观集中于该地。把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探寻文化之旅”的实践体验点,可以利用历史名城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可以让学生在脚步行走、思维碰撞、团队合作探究中,真切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学生通过“行中学”“做中学”,积淀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二)策划民主,促成多方合作

活动策划开始,笔者便对学生及学生家长做了一次问卷调查。

关于“今年暑假,如果我们班有自主参与的‘绍兴文化主题游’活动,你愿意参加吗?为什么?”问题的反馈,19个提交问卷的学生中,有17个表示愿意。理由各不相同,有“喜欢参加班级活动”“希望增长知识”“喜欢古镇古韵”“想要了解绍兴的历史文化”“可以玩中学、学中乐”“和同学一起参加活动一定很好玩、很有趣”等。从中可看出,策划研学旅行是合乎学生心意的。

关于“采访你的爸爸妈妈,请他们写下对此次暑假生活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这一开放性问题,许多学生家长纷纷表示赞同,一些家长还提出了非常好的活动建议。譬如:

杨同学妈妈写道:“班级自主组织学生‘探寻绍兴文化之旅’,让孩子参加暑假社会实践,不但能培养自主生活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还能开辟第二课堂,非常感谢在暑假活动中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曾同学妈妈写道:“活动注意安全,提醒同学们遵守纪律。可以预先介绍活动地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史知识,活动结束后提交活动感想,并作相应的交流等。”

研学旅行活动得到学生的欢迎、家长的配合和学校的支持。全班共21人,有15个孩子参加,6位家长作为志愿者陪同,2位老师共同参与。

进入活动准备阶段,笔者又向学生抛出“我们为什么要去研学旅行”“我们去哪里研学旅行”“研学旅行中我能做些什么”等问题,征求大家的意见。

通过“我们的研学旅行有创意吗”“怎样的合作探究才能让每个学生各尽所能”等问题的激发,为学生提供多种讨论视角。

大家集思广益,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策划出“探寻绍兴文化之旅”研学旅行活动方案。并设计出详细的活动内容及完成要求,具体如下:

1.结合网络资源,对绍兴历史文化名城做一些人文典故、景点介绍方面的资料准备,出发前人手一本由学生分工合作完成的“探寻绍兴文化之旅”景点导览。

2.通过作品或资料介绍,对鲁迅、周恩来、蔡元培、秋瑾、陆游、王羲之等文化名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以切身感受深刻领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

3.绘制一张“探寻绍兴文化之旅”的线路图,把两天的行程画在A4纸或笔记本上,然后按图索骥,找到不同地点的人文景观,并在相应位置记录景点介绍或见闻感受。

4.用诗歌创作、游记散文、绘画书法、摄影摄像等形式,记录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抒写实践体验中的真情实感。

5.下载“美篇”APP,做成图文并茂的“探寻绍兴文化之旅”实践活动的精彩回顾。

活动前,学生便各自认领好任务,提前准备相关景点的图文资料,手绘线路图,制作人手一册的景点导览。这样的提前准备、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是研学旅行有序推进的基础与保障。

(三)内容丰富,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本次研学旅行活动形式包含知识学习、实践操作、感受体验等。内容更是丰富多元。学生通过景点介绍、观察记录、访问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搜集信息,并通过文字、摄影、摄像、采访等形式记录研学过程。

在鲁迅故里,学生循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文内容寻找刻在书桌上的“早”字,百草园里的何首乌等;寻访沈园,了解“钗头凤”背后的感人故事,感怀这座爱情名园;在兰亭学习书法,体验“兰亭集序”的笔墨酣畅;瞻仰周恩来祖居,感受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来到黄酒博物馆,了解黄酒的制作过程,学习中国的酒文化,品味黄酒的芳香。

(四)注重互动合作,助力学生社会成长

研学旅行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在本次研学旅行中,几位家长志愿者非常有责任心,他们全程参与其中,并帮助带队教师处理学生生活上的相关事宜。

1.行之前:共同商讨交通出行方式

活动策划时,建议三种出行方式,并广泛征询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家庭用车,组成车队前往;预订车票,乘坐动车前往;联系旅行社,委托第三方组织。

经家长和学生反复商量讨论,综合考量各种出行方式的利弊,最后确定由经常组织单位职工活动的家长志愿者和旅行社沟通,并给每位参与活动的学生、家长和老师购买旅游意外保险。

2.行之中:互助合作履行岗位职责

由于部分学生没带户口本,在住宿登记时遇到麻烦,由两位家长志愿者陪同他们前往当地派出所登记,老师负责办理其他学生的入住手续。

同行者中有一个三口之家,有四个母亲和孩子组合。孩子们都强烈要求和自己的母亲分开住。经过讨论协商,最后成全孩子和同学一起住宿的心愿。

离开父母亲的庇护,孩子们更独立自主。他们难得离开父母,在外和同学一起过夜,心中的激动和兴奋不言而喻。怕他们因为过度兴奋而影响睡眠质量,晚上由两位家长志愿者值夜,给学生以“宝贝,今晚早点睡觉,明天才能快乐旅行”的温馨提示。有学生想家了,同房间的室友对其进行安慰。有学生不小心把电视遥控器摔坏了,家长志愿者和酒店总台积极协商,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老师要求她按原价赔偿。

专管AA制财务管理的学生,在活动小项目结束后及时收费,并能准确无误地交给临时垫付的家长或老师。在鲁迅故里门口,由于我们的车突然靠边停,造成和行人之间的意外碰擦,引起驾驶员和当地人的激烈争吵,车上的学生见此情景,表示要学会控制情绪,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3.行之后:共同参与活动体验问答

活动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和家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回顾与思考。

为了让回顾更有针对性,而不是流于形式,特别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

(1)学生研学旅行中的教育性体现在哪里?

(2)如何实现综合融通?

(3)如何促成真正的生命成长?

经由这样的梳理与反思,学生、家长、老师对本次活动及研学旅行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其中,刘同学和他的父母一起在回顾本次活动时,还特别写下这样的话:

①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着手,到学生自发地搜集有关传统文化的学习资料,并沉浸其中,最后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②通过此次“探寻文化之旅”活动,使学生了解为何而读书,自己长大后能成为怎么样的人,孩子不仅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需要把持自身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懂得明辨是非,实现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③用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行为,提高了他们的自控力,提高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团队意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树立远大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决心。

(五)评价全程多维,实现综合融通

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促使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高。

教师则主要通过“活动感受交流”“活动成果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效果进行实时评价。

活动结束后,通过活动评价单,让每位学生、家长志愿者和教师都从“活动组织”“活动参与”“活动效果”三方面对活动满意度予以评定,具体分“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等级。另外,还在“活动收获”和“不足之处”写下自己的建议。

一方面检验活动成效,另一方面也为后续活动开展积累经验。


三、总结与建议

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游玩,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它的教育性。要让学生学得扎实、行得尽兴,教师在策划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其一,主题要明确。

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的参观旅游,有着明确的行动目的和具体的学习要求。活动组织者不仅要有创新的教育思维、灵活的掌控能力,还要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素养,同时还应关注文化浸润、安全教育、生活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其二,内容要有新意。

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设计集趣味性、合作性、创新性于一体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

其三,挖掘整合多方资源。

对于研学旅行的组织者来说,要着重探索如何在有限的时空,挖掘更多的活动资源,融通研学旅行和课堂教学,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资源有机整合,形成课内外并进、校内外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其四,树立安全教育意识。

对于研学旅行来说,确保参与者的人身安全是重中之重。活动策划者、组织者应教会学生一些自我保护的措施,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治安事件等方面规避风险,能冷静镇定地面对突发事件等。“行前有备案、活动有方案、应急有预案”,既是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又是提升学生应急反应能力的方法措施,还是提高研学旅行质量的根本保证。(上海市临港实验中学 董雪梅)